女占三八必寡是哪天?解密女性占卜中“必寡”的日期
中国文明历经千年,诞生了不少俗语,其中就有一句流传至今。这句俗语的内容是“男占三八必发,女占三八必寡”。
这句话究竟有何含义?里面提到的“三八”是什么?为什么“三八”这么重要,可以分别决定男人女人的命运呢?
01 释义:男占三八必发
“男占三八必发”最早出现在鬼谷子的书面记载中。
“三八”的意思取自农历日期。
“男占三八必发”的其中一个意思是,男人如果出生在每个月的农历初八、农历十八或农历二十八日,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。
在这个俗语的释义中,农历初八、农历十八、农历二十八这三个带“八”的日子,统称为“三八”。
在“三八”之日出生的男人,长大后很可能在财运上飞黄腾达,或在官场中步步高升。
这样说是否有依据呢?
从历史数据的角度上看,“男占三八必发”有一定的数据支撑。
出生于“三八”之日的刘邦亡秦灭楚,成为了西汉政权的开国皇帝。无独有偶,出生于“三八”之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战胜自己的长兄、原太子李建成,夺得了皇位,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。
此外,出生于“三八”之日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·玄烨,凭借卓越的政治及军事能力,成为了学界公认的“千古一帝”。
“男占三八必发”的另一个意思是,男人如果出生在农历的三月或八月,是一种祥瑞的象征。出生在这两个月份的人,长大后必然会出人头地。
这个释义的依据在于,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发达,农耕水平有限,因此可供食用的粮食有限。
根据古代的农耕习惯,三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,而八月是粮食丰收的季节。出生在这两个月份的男孩在幼年时期容易获得充足的食物供给,比出生在严冬、酷暑的男孩容易茁壮成长。因此,古人认为“男占三八必发”。
02 释义:“女占三八必寡”
“女占三八必寡”是俗语“男占三八必发”的下半句,同样出自鬼谷子的著作。
“女占三八必寡”的其中一个意思是,女人如果出生在每个月的农历初八、农历十八或农历二十八日,是一种凶恶的象征。
在“三八”之日出生的女人,通常命格较硬,比较克夫,容易守寡。
这样说是否有依据呢?
相传,陈世美的原配夫人秦氏就是一个出生在“三八”之日的女子。她在惨遭丈夫抛弃后,将丈夫告上衙门,最后导致丈夫身败名裂。
“女占三八必寡”的另外一个含义在于,女子如果出生在农历的三月或八月,是一种不吉的象征。
因为古代封建社会时期,重男轻女的风气颇为严重。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”,认为喂养女婴长大会赔钱的封建家长不胜枚举。
同时,受粮食生产力不足的制约,古人认为,粮食应该更多地留给男婴。如果有女婴出生在粮食相对丰富的三月或八月,是在和男婴抢夺稀缺资源,是一种不可取的恶毒行为。
因此,古人十分厌恶女婴出生在三月或八月,导致他们之间流传出“女占三八必寡”的恶毒说法。
03 古代哲学:数字与人类命运
现代科学证明,“男占三八必发,女占三八必寡”不过是古代重男轻女文化糟粕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,并没有翔实的科学依据。
这句属于作者鬼谷子本人,也不是先知,他只是一个读过书,但局限于古代男权社会科学认知水平的、比白丁聪明的人而已。
那么“八”这个数字是怎么被鬼谷子选中,并在俗语中提出的呢?
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,“八”这个数字确实与男人的成长周期有关。古代医学认为,男人的生长周期每隔八年就会循环一次。
因此,“八”这个数字象征着男人的成长,对男性拥有较大的意义。这也成为了鬼谷子选中“八”这个数字,作为俗语“男占三八必发”一部分的原因。
相反,由于女性的生长周期是七年而不是八年,因此,鬼谷子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继承者,在创作俗语的时候简单粗暴地忽略了女性的生理周期实际。
只站在男性的角度,提出了“女占三八必寡”的说法。
另一方面,根据古代八卦风水学说的解释,“八”这个数字代表了“阳”。
古人认为,男人应该具有“阳刚之气”。因此,古人觉得,出生在“三八”之日的男人命带“阳刚之气”,是有男子气概的祥瑞象征。
由于“八”代表“阳”,古人认为女人属“阴”,要表现得阴柔,懂得相夫教子,而不能表现得阳刚,抢了男人的风头。
因此,古人不喜欢出生在“三八”之日的女人,认为“八”这个数字会给她们带去更多的阳刚之气,让她们变得“不像女人”,难以被男人控制。
除了“八”以外,古人还认为数字“七”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。和“八”不同,“七”是对女性而言象征“重生”的数字。
为了区分男女,除了“男占三八必发,女占三八必寡”,古代也有“男占八,女占七”和“男不占七,女不占八”等相似的说法。
这都是在描述数字与人类命格之间微妙的关系。
后来,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国内的科学水平逐步提升,人们开始懂得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沉淀。
其中,有警示效果的俗语被广泛运用,像“男占三八必发,女占三八必寡”这种被证明是伪科学的俗语则被社会逐步淘汰。
小结
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虽然,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古人传达的部分价值观存在糟粕。
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存在不科学的地方,但现代人无法否认,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。如果没有一代代人的探索和积累,就没有现代文明的璀璨。
因此,在带有批判目光看待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的同时,应该对古人的探索、总结精神心存敬畏,才能真正学会尊重历史、尊重科学、不断进步。